DSE考试通过甲、乙、丙三类科目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,三类科目在评分标准、等级划分及成绩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。托虎DSE接下来将从评分标准差异、等级划分规则、成绩应用方向三个维度解析其评分机制。
甲类科目采用“水平参照”模式,以知识掌握深度为核心标准。考生需在理论分析、综合应用等方面展现能力。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侧重实践能力,评核由课程提供者主导,重点考察职业场景中的操作技能。丙类其他语言科目依托剑桥国际考评部或官方语言考试,评分标准涵盖听力、口语、阅读、写作四项技能。三类科目因培养目标不同,评分维度呈现学术性、职业性、语言能力的明显区分。
甲类科目成绩分为1至5级,第5级再细分为5*(6分)和5**(7分),用于区分顶尖考生。乙类科目成绩原为“达标”与“达标并表现优异”,2018年起细化为“达标”“达标并表现优异(I)”(等同甲类3级)和“达标并表现优异(II)”(等同甲类4级或以上)。丙类科目成绩以A至E级呈现,A级为最高,E级以下不予评级。等级划分精细度与科目属性相关,甲类需满足大学学术要求,乙类需匹配职业资格标准,丙类需符合国际语言认证体系。
甲类科目成绩是本地及海外大学录取的主要依据,香港八大院校最低收生标准为3322,部分专业要求选修科目达5*级。乙类科目成绩多用于职业导向课程申请,部分院校认可“达标并表现优异(II)”等同甲类4级成绩。丙类科目成绩可替代甲类中文作为非华语学生升学基准,或作为选修科目增强竞争力。三类科目成绩应用方向明确,甲类主导学术升学,乙类衔接职业教育,丙类拓展语言优势。
DSE评分机制通过差异化标准、精细化等级及多元化应用,构建了适应学术发展、职业需求及国际认证的评价体系。甲类科目保障学术严谨性,乙类科目强化实践能力,丙类科目拓展语言能力。托虎DSE认为三者共同形成覆盖不同发展路径的评分框架。